<td id="s0766"></td>

    1. <pre id="s0766"></pre>
      <table id="s0766"><ruby id="s0766"></ruby></table><acronym id="s0766"><strong id="s0766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    <track id="s0766"></track>
      1. 首頁
        >新聞資訊>文化園地
        城墻遐思

        南京,世界文學之都。

        我的家在南京城墻腳下,不出差的時候,每天上下班總能從中華門經過。古老的城墻,在靜謐的陽光下,常常讓人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。

        一城一磚

        在南京的明城墻中,中華門是保存較好的一個城門,也是最大的一個甕城。因為離家很近,閑暇時會在城墻邊行走,思緒就透過時空的霧靄,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游離。

        每每走在這600多年的城墻腳下,不由自主升騰起一片思古的幽情。仰望時不禁想,這么高的城墻在當年簡陋的條件下究竟怎樣建起來的?不是說一夫當關、萬夫莫開嗎?這城墻如何攻破呢?

        每一次游走,就會有不同的感悟,專門翻閱了史書,粗略了解了南京城墻的前世今生。

        今天能看到的南京城墻大致是朱元璋600多年前定下的格局,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修建六朝古都南京的城墻。

        當年朱元璋的初衷是抵制外來侵略,為御敵建起第一道屏障。當年修造的城墻磚有多少,已無法具體計算,《南京城墻志》中估算約上億塊。

        當時朝廷為了保證質量,從上到下制定了嚴格的責任制度,要求每塊城墻磚都有銘記,每一塊城磚的一側要刻上從知府到縣吏各級主管部門官員的名字,另一側則刻上燒窯工和造磚人的姓名,這樣一來,磚是哪個縣出的? 哪個監管的?哪個工人燒的窯?哪個工人制的磚?就可以一目了然,一清二楚了。

        一磚一責

        這就是明代的“質量責任制”:一人制磚,一人監造,一人提調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

        當年的城磚歷經歲月的洗禮,在600多年后的今天,雖然磚體已然斑駁,卻依然屹立在龍蟠虎踞的南京。在墻磚上依稀能看到鐫刻著燒造的地區、單位、負責人姓名、窯匠姓名等信息,包括監造者名字。城墻所用材料以及工藝,可見一斑。

       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,明朝建造的城墻,做到了管理科學與嚴格,從源頭上抓起,千方百計把偽劣建筑材料擋在城墻之外,堵住了質量的漏洞。倘若誰家出了問題,監造者也要被拿來是問。

        一責一城

        這樣一個看似原生態的“質量責任制度”,保證了南京明城墻上的每一塊磚,直到今天用手指叩擊,仍然鏘鏘有力。這個回聲,激蕩人心。

        建筑業發展到今天,已經有了相當系統和完備的質量控制理論和方法。

        在傳統的質量管理中,往往是通過產品生產后的檢驗來控制產品的質量,這種質量保證方式并不能防止缺陷的產生,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,必須意識到質量應該以預防為主,通過事前管理的方式來降低產品的成本。

        各行各業,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,都應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質量意識,傳承600年前的“質量責任制度”,從嚴把關,落實質量責任,遇到問題敢于問責,做到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、有據可查。

        今天,城墻失去了本身的防御作用,但我每每走過中華門,都不禁為600年前的能工巧匠們點贊,為他們精湛的工藝,更為他們原生態的“質量責任制度”!

        南京明城墻古老厚重,就像是南京人的品質,正派耿直、與世無爭;南京的明城墻是沉靜敦實的,它靜靜地臥在玄武湖畔、秦淮河邊,看盡多少朝代興衰成??;南京城墻又是有靈性的,儼然成為一面明鏡,讓我們每一個人能好好對照自己,告誡自己,為堅持真理、修正錯誤而經常不斷地自律,為防微杜漸、未雨綢繆而時時自律,為保持榮譽、發揚傳統而永遠自律。


       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国模吧亚洲A∨一区二区

          <td id="s0766"></td>

        1. <pre id="s0766"></pre>
          <table id="s0766"><ruby id="s0766"></ruby></table><acronym id="s0766"><strong id="s0766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        <track id="s0766"></track>